张智重 官方网站

http://zhangzhizhong.zxart.cn/

张智重

张智重

粉丝:399419

作品总数:1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张智重,又名张智,号沅溪,1973年生,湖南汉寿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成员,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主要艺术履历:《走出蓝水河》、《青花》、《书圣王羲之》等电视连续...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与君共守汉家文”国书法与韩国书艺共同亮相千年书院

济州岛——岳麓山——桃花源,这是一场被誉为近年来最诗意的书画展览之旅。

  9月23日下午,“张智重·朴东圭中韩二人书画展”在位于岳麓书院内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开展,这是书院博物馆自去年开馆以来首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张智重的草书宕荡奇崛、小楷静穆清和,朴东圭的隶书典雅浑拙、篆书婉约通融,二人书风各异,却同时充盈着对传统的敬意,展现出中韩书法的和谐交融。

  “书法作为汉学文化的载体,千年以前便是中韩两国交流的纽带。这次在岳麓书院举办中韩书法展,更实现了湖湘文化和海岛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岳麓书院副院长陈松长说。

  彼此欣赏萌生中韩书法联展

  来自常德的张智重少年成名,为当代书坛泰斗、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之弟子,曾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

  生长于韩国济州的朴东圭是韩国当代书坛的中坚力量,其书法以两晋为宗,诸体皆能,尤擅隶书。

  从济州岛到桃花源,这场书展光凭想象便诗意无边。谈及张朴二人举办联展的机缘,不得不提到著名书法家周祥林。

  2005年末,“周祥林·朱永灵·张智重书画巡回展”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首展,轰动一时,当时是省博首次为60岁以下的书画家举行展览,还收藏了他们每人一件书画作品。

  周祥林与张智重在上世纪90年代就同在沈鹏门下,又和朴东圭同为南京艺术学院黄惇先生门下弟子。在他穿针引线下,张智重和朴东圭从相识到彼此欣赏,萌发了联合展览的念头。

  今年8月底,“张智重·朴东圭中韩二人书画展”在济州举办,大受好评,如今移阵至长沙与常德同时展出,体现出二人的故乡情结。对于在北京扎根多年的张智重来说,如果在北京展览,各个环节都要更为轻松,但为了使展览更有意义,他仍坚持在长沙和常德办展。

  张智重书法灵动潇洒,朴东圭作品浑厚典雅,但在一个展厅之内竟极为和谐,皆因二人均行正道,取法传统,毫无时下书坛标新立异之感。在陈松长眼中,张智重和朴东圭的书法风格皆效法传统,并不刻意标新立异,符合岳麓书院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此次展览受书院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韩两国书画交流由来已久

  “原来看上去那么卡通的韩文也可以写成书法!”在明亮的展厅内,一幅“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韩文隶书条幅令许多观众驻足,不少人都是第一次看到韩文书法,倍感新奇之余,纷纷表示还是汉字书法更有韵味。

  对此朴东圭表示认同,韩国书法界还是以写汉字书法为主,“汉字确实更为灵动而富于变化,不过用书法展示韩文也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形式”。

  书法在韩国叫书艺,韩国从大约公元2到3世纪开始使用汉字书写,直到1446年韩文字母被创造出来以后,韩文书法才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上世纪80年代,书法在韩国一度十分流行,甚至成了韩国大学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为了此次画展,朴东圭的老师、80岁的韩国元老级画家闵庚灿特意飞到长沙为其助阵,在中国生活了40余年的他深谙中韩两国传统文化,他说目前韩国书画界处于低潮期,这与学习人数减少和流行文化的冲击都有关系。

“历代韩国书画家都是到中国来学习传统技法,但后来中日建交而中韩迟未建交,日本人到中国来学,韩国人再到日本去学,很多传统精华在辗转交流的过程中被遗失了。”闵庚灿用流利的汉语说,“日本人学到皮毛,韩国人就学到皮毛的皮毛。”

  中韩建交之后,大量韩国书画爱好者前来中国学习,但闵庚灿遗憾地表示,如今中国真正继承传统的书画家少之又少,不少人急于求成,很难掌握传统书画精髓。

  在开幕式后举办的研讨会上,评论家们对于韩国儒家文化的传承赞叹不已。闵庚灿对此深有体会,上世纪90年代的韩国著名电影明星沈银河分别拜他和朴东圭为师,学习绘画和书法。尽管她是当时最红的影星,但每次来画室依然给每位师兄师姐倒茶,“辈分在韩国礼节中非常重要,你在台上是万众瞩目的明星,但在这里就得行晚辈之礼”。

  在中国书院博物馆的常设展厅内,设有韩国陶山书院典教堂的复原场景,古朴典雅,吸引不少前来参观中韩书画展的观众驻足欣赏。据陈松长介绍,韩国是东方书院文化保留得最好的国家,陶山书院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儒家书院。

  “去年书院博物馆开馆后,我们一直在物色适合的展览作为开张之作,为此推掉了不少活动。岳麓书院与韩国每年都有文化交流活动,因此以中韩两国的书法交流作为书院的首次展出,院长很快就同意了,真是天时地利人和。”陈松长说。

  书法成湘韩交流桥梁

  “湖南是大书法家欧阳询和何绍基的家乡,岳麓书院更是我景仰的朱熹先生授课之地,因此这次展览对我而言十分珍贵而有意义。”朴东圭对记者说。

  中韩书法合璧的魅力无限,当天下午的开幕式不仅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君文宣布开展,还吸引了包括中国书协理事周祥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朱训德,以及张锡良、张世刚、李文亮、朱永灵、陈曦明等几十位省内外书画家前来观展。

  自1992年8月中韩建交以来,书法便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1994年9月,为庆祝中韩建交两周年举办的“启功·金膺显书法联展”,先后在北京和汉城展出,轰动一时;此后的“沈鹏·权昌伦书法展”、“黄惇·朴东圭书法展”、“周祥林·朴东圭书法展”都是中韩书法界盛事。

  近年来,湖南与韩国的书法家们互动频繁。2007年,省书协主席何满宗曾与韩国著名书法家李武镐分别在首尔和长沙举办书法联展,同期在湘举行的“世界十二国书法艺术联展”还展出了韩国前总统金泳三的书法作品。

  2012年,由省政协书画室、韩国书艺学术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湘韩书法名家交流展分别在首尔国立书艺博物馆和湖南书画院举行,展出了近30位书法家的精品。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二人书法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评论家对此次展览给予高度评价,尤其赞美两位书法家勤习经典、不随波逐流的书法态度,为当今中国书坛树立了榜样。

  “与君共守汉家文。”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著名导演周祥林对本报记者说,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使无数人为其着迷,本次书法展览可以看出中韩两国书法家对汉字的虔诚与崇敬,同时提醒着两国人民珍视共同的传统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友谊。

      张智重:坚守书法纯粹之美

  “张智重·朴东圭中韩二人书画展”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第一次开放做个人展览,这让当天观展的一众书法同道深表欣羡。身为湖湘子弟的张智重刚开始对这个建议却深觉不妥,认为自己资历不够不敢接受,后来得知这个临时展厅在书院博物馆的地下一层,才稍觉心安。

“人生有很多偶然,就像有人一次邂逅就遇到了爱人一样,我和朴先生能在岳麓书院开联展,也是一种缘分。”张智重对湘声报记者说。

  在书画展的开展仪式上,身为主持人的岳麓书院副院长陈松长介绍嘉宾时足足念了4页纸,他在无奈之余不禁感叹张智重交际之广、人缘之佳。

  省内名家捧场,北京友人助阵,在观展后的研讨会上,几乎所有人对张智重书法的评价都是“正大气象,有君子之风”。湖南的老朋友们更习惯叫他的本名“张智”,但又说他的“重”字加得贴切,因为他为人持重,作品厚重。

  1972年出生于汉寿的张智重幼承庭训,读书习字,少年成名,曾经是中国书协最年轻的会员。1993年,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展在郑州开幕,他以一幅潇洒稳健的行书条幅引起关注。

  与他同时参展的《中国书法》杂志资深编辑吕书庆回忆,当时书坛一片盲从,张智重却放言“学习经典才会有成,你们崇尚今人,我学习经典,再过若干年,书坛就与你们无关了”,这种“苍茫大地,我主沉浮”的中兴之志令吕书庆至今印象深刻。

  自那时起,张智重就明确了自己的追求,二王以外皆视若旁门,唐以后基本不涉,“宋以前的书家墨迹,气象高古,可仔细把玩,元明以下的书家作品,比起晋唐墨迹来差得太远,没什么看的了”。

  知名财经作家苏小和曾经在北京和张智重同住一栋公寓,在文章中如此回忆张智重的住处:“进得门来,满眼都是凌乱,诺大的工作台上,到处堆着帖,10来个砚台,大的像脸盆,小的如茶杯,笔筒里插满了毛笔,粗的像扫把,细的像钢笔,余下的地方,放的全是宣纸,往地板上看,则是张智重丢下的废宣纸,那些废宣纸上陈列着他日复一日写下的汉字。”

  张智重是公认的讲究之人,对毛笔讲究、对纸张讲究、对装裱讲究、对环境讲究。为了得到一本好帖,不惜花重金购买;为了看一眼王羲之真迹,和同道组团到日本观摩。

  佛家曰“功不唐捐”,这是张智重的座右铭。多年潜心钻研令他书艺精进,其书法充满晋唐之风,被认为是当代极少数能真正深入“二王”的书法家之一。

  在研讨会上,专程从北京赶来的画家李文亮说:“张智重的字挂起来看着多舒服啊!”他感慨道,书法不是用来“吓人”的,不是以张扬来醒目,而是如玉般温润,在寻常中生出一种持久的力量。

  “书法格外需要平静,那些洋不到骨子里,而又不知传统是什么,最终只能不土不洋的作品,即使现在被称为大师,卖个天价,也只能自欺欺人。”著名书法家周祥林说,幸好有张智重这样坚守传统的人,使人们还能感受到书法的纯粹之美。

       “人生有很多偶然,就像有人一次邂逅就遇到了爱人一样,我和朴先生能在岳麓书院开联展,也是一种缘分。”张智重对湘声报记者说。

  在书画展的开展仪式上,身为主持人的岳麓书院副院长陈松长介绍嘉宾时足足念了4页纸,他在无奈之余不禁感叹张智重交际之广、人缘之佳。

  省内名家捧场,北京友人助阵,在观展后的研讨会上,几乎所有人对张智重书法的评价都是“正大气象,有君子之风”。湖南的老朋友们更习惯叫他的本名“张智”,但又说他的“重”字加得贴切,因为他为人持重,作品厚重。

  1972年出生于汉寿的张智重幼承庭训,读书习字,少年成名,曾经是中国书协最年轻的会员。1993年,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展在郑州开幕,他以一幅潇洒稳健的行书条幅引起关注。

  与他同时参展的《中国书法》杂志资深编辑吕书庆回忆,当时书坛一片盲从,张智重却放言“学习经典才会有成,你们崇尚今人,我学习经典,再过若干年,书坛就与你们无关了”,这种“苍茫大地,我主沉浮”的中兴之志令吕书庆至今印象深刻。

  自那时起,张智重就明确了自己的追求,二王以外皆视若旁门,唐以后基本不涉,“宋以前的书家墨迹,气象高古,可仔细把玩,元明以下的书家作品,比起晋唐墨迹来差得太远,没什么看的了”。

  知名财经作家苏小和曾经在北京和张智重同住一栋公寓,在文章中如此回忆张智重的住处:“进得门来,满眼都是凌乱,诺大的工作台上,到处堆着帖,10来个砚台,大的像脸盆,小的如茶杯,笔筒里插满了毛笔,粗的像扫把,细的像钢笔,余下的地方,放的全是宣纸,往地板上看,则是张智重丢下的废宣纸,那些废宣纸上陈列着他日复一日写下的汉字。”

  张智重是公认的讲究之人,对毛笔讲究、对纸张讲究、对装裱讲究、对环境讲究。为了得到一本好帖,不惜花重金购买;为了看一眼王羲之真迹,和同道组团到日本观摩。

  佛家曰“功不唐捐”,这是张智重的座右铭。多年潜心钻研令他书艺精进,其书法充满晋唐之风,被认为是当代极少数能真正深入“二王”的书法家之一。

  在研讨会上,专程从北京赶来的画家李文亮说:“张智重的字挂起来看着多舒服啊!”他感慨道,书法不是用来“吓人”的,不是以张扬来醒目,而是如玉般温润,在寻常中生出一种持久的力量。

  “书法格外需要平静,那些洋不到骨子里,而又不知传统是什么,最终只能不土不洋的作品,即使现在被称为大师,卖个天价,也只能自欺欺人。”著名书法家周祥林说,幸好有张智重这样坚守传统的人,使人们还能感受到书法的纯粹之美。

      在流行文化当道的时代,追求表现形式多元化的流行书风在韩国颇为盛行。对于一些书法家用现代眼光诠释书法,把字体进行重新组合设计,朴东圭认为这是一些使书法流行的探索,未尝不可,但真正能够流传于世的书法应该植根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脱离了传统的流行如无根浮萍,总会被雨打风吹去”。

  “正如我身上的韩服是对传统服装的继承和创新,这种赭色是以济州岛的柑橘染色而成,传统韩服中没有这个颜色。”朴东圭对记者说,他十分欣赏张智重取法“二王”的书法态度和诚信重义的为人态度,这成为二人合作的根基。

  朴东圭的多年好友、韩国书法家林栽右说,看着朴东圭穿韩服开越野车的样子,有点时空错位的感觉。但他对朴东圭十分钦佩,因为“他的内心彻底继承了我们的传统,充满了不同于一般人的自信”。

  韩国书法家金炳基来中国讲座时曾经提起,韩国一个展馆同时举办书法展和毕加索画展,前者观众寥寥,而后者观众如潮涌。他问画展参观者,为什么不看书法展?许多人都说看不懂。“可是毕加索的画展大部分人也看不懂,为什么这么多人去看?”金炳基感叹道,韩国民众的“崇西”心态可见一斑。

  对此朴东圭认为,汉字与绘画不同,要理解内容才能看懂,对于韩国普通民众而言,书法就是一些黑乎乎的笔画,很难欣赏其中韵味。而毕加索毕竟是世界级大师,很多人也是慕名而去,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品牌效应。

  “一个有名的书法家即使把字写错了,别人也认为他是故意错的。”朴东圭笑说。

  韩国书画如今处于低潮期,如何让书法重新普及、让民众都能接受是朴东圭正在思考的课题。他发现每次展览结束之后,2尺和4尺的小幅作品总是最先被买走,因为从价格到尺寸都十分适中,适合家庭悬挂。因此他认为书法家应多创作小幅作品,使书法能够出现在更多韩国家庭中。

  因为“张智重·朴东圭中韩二人书画展”的机缘,朴东圭第一次来到湖南。他此次展出的两幅绘画作品均以松树为题材,其中一幅《赤松》更长达7.8米,独特的画法使其成为展厅中最醒目的作品。问他为何对松树情有独钟?他引用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自己喜欢松树正直朴素而有亲和力,更有顽强的生命力。

  “松树象征长寿,我希望借此寓意中韩的书法交流如赤松长青。”朴东圭补充说。